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对于声、光的监测),化学手段(各种化学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响)。按照监测对象,环境监测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种。
监测目的监测任务划分
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面广的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
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 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纠纷仲裁监测
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3)考核验证监测
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三同时”项目验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
为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为部门制订环境保规、标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环境在线监测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总的来说,就是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的获得信息的过程。
50 年代,即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析,但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级别)、变化快,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从 60 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包括噪声污染;不仅包括污染源的监测,也包括环境背景值的监测,环境监测的范围扩大,手段更多。进入 70 年代,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
户外环境在线监测仪可将现场扬尘监测数据与常规空气质量监测资料、污染源监测资料等纳入体系,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为下一步治理扬尘、控制颗粒物污染、进行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等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在公共平台上公布数据和结果,为加强施工过程、联合执法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了解扬尘治理措施的效果、制定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提供依据,减少扬尘污染。
蓝居户外空气质量检测系统主要由监测终端、显示发布端、数据传输、服务器、管理软件、手机客户端等组成。为用户提供一套简单、易用、可靠、低成本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多维一体化的监测,实现对现场温、湿、光、二氧化碳、臭氧、负氧离子、一氧化碳、以及粉尘颗粒(PM2.5、PM10)等各类户外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